Peter Matussek

Medienästhetik der Schrift

7. Die griechische Schriftrevolution

7.4.5多重互文性的结构



“被发掘出来的文章,本身已经成为“抽象的情况,” 可以说对每个人的误解和否定没有免疫, 因此它需要一个能够平衡情况缺失的新框架。[...]在文学上这个框架则是文章本身,它通过吸收和明确描述自身框架条件获得独立性。”(Assmann 1992,284页f.) 

 

7.4.5多重互文性的结构

希腊词汇"hypólepsis”意为“回答”。 它最初在诗赋比赛中得到运用,在比赛中人们要遵守如下规则:一个朗诵者在朗诵荷马史诗的时候,必须丝毫不差的从其他人停止的地方接着朗诵下去。在这种意义上它也被运用在修辞学上。Jan Assmann (1992)将这个词发展成为互文性中的一个专有名词,它表示一个文章援引之前的文章并同时用自己的语篇作为主题。 Assmann认为这种形式是古希腊时期早期文章的典型形式。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文学形式替代口述的流传还经验不足。笔头交流的匿名性替代讲话的的直接性。 虽然Assmann没有进一步深入研究柏拉图的《斐德若》,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他提出的 “hypólepsis”概念正可以示范性的在这里应用:在对话录一开始就已经详细描述苏格拉底和斐德若是怎么碰面的, 发现了Lysia的一片文章, 两个人仔细的寻找一个合适的地方阅读,将对话内容的情景框架条件推向意识本质。

尤其是在神话传说中,重重叠叠环环相扣的结构就是互文的起源。为了使读者敏感地察觉,研究目标并被直接地,而是通过文字记录呈现在他们面前的,这个结构把文字的发明以对话的形式在对话中呈现。

这种被古希腊作家运用的典型互文方法在柏拉图的神话传说中被推崇运用到了极致:赞成和反对文字(文学)的观点通过一场对话(口头)被联系在一起,而这些都是通过道听途说(口头)得来的,这些道听途说得来的观点又被柏拉图记录下来(文学),然后才能被我们接触到(文学)。

 

 

7.4.5 Die mehrfach hypoleptische Struktur der Mythenstelle写作
SprechblaseSprechblase
Fragezeichen